来源: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 摘 要 ]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正式通过并公布;作为未来 15 年国家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与指导方针,服务全民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亦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继续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并进而实现构建高 质量现代教育体系的方针与愿景, 终身教育必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而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保障系统并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则是实现上述理想与目标的基本条 件与路径。
[ 关键词 ] 教育现代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 课题项目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 2018 年度重大研究课题“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 研究”(课题批准号:VKA180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68(2021)03-0004-07
[ 作者简介 ] 吴遵民(1952- ) ,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研究 中心首席专家、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立法、终身教育与 社区教育。
法洪萍(1997- ),女, 山东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终身教育。
周杨嘉源(1997- ),女,上海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终身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19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并印发 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 首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文件 强调指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 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 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在此 基础上,再经过 15 年努力,到 2035 年,要总体实 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并进一步推动 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同时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其中,文件特别提出 2035 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的愿景。在 2021 年 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则再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发挥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建成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应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做好对老年群体的教育服务。
上述文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高质量建设服务 全民终身学习现代教育体系的宏伟蓝图。不仅如此, 上述两个重要教育文件还就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 心,即如何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向构建服务全民终 身学习教育体系转移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以为, 这一战略转移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我国在顶层设计 层面已经就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具体方针政策的 制定达成了高度一致的认识——那就是要将一个理 念型的终身教育思想转化为一个实践性的终身学习 政策。由此才能把终身教育的原则落到实处,并实 现为每一位公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 愿景;而这也是我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希 望达成的宏伟目标。
若就《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十四五” 规划》文件中所构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来看,首先 它是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体系而言的。传统的学校 教育体系一般仅以学龄期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教 育环境比较固定、封闭,教育教学内容不够灵活变 通。且传统学校教育体系为了追求教学的高效率, 通常以统一教材、统一模式、统一规格培养学生, 甚至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知 识本位”“学科导向”的价值取向,亦导致了一种 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回避个性发扬、只追求知识灌输 而忽略全面发展、只重视学历资质而漠视终身拓展 的应试教育框架;其狭隘性、封闭性、单一性所造 成的缺陷亦日益增加,对个体的学习和成长都产生 了一定消极影响。学生不仅在智力发展方面达不到 既定目标,即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情况, 与此同时还容易造成创造力低下、社会责任感缺失、 身心负担过重等弊端。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时代 的到来,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格完善、品质优良、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全人”,以为社会的良 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显然,上述 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已经难以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的 新目标。同时,科技的飞速进步所带来的知识更新 速度和复杂程度的日趋加剧,个人对自身生命品质 的提升等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了更多需求,由此也 导致学校教育阶段所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已根本无法满足个体终身发展所需的教育支持。因此,人们在 学校以外的教育情景或场所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尤 其是对可以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利 于个性自由翱翔的、能够提升自身职业技能需要的 终身学习的期待愈来愈强烈。此外,个人对于老年 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有更高的期望,在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浪潮的形势下,这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 民生问题。
诚如以上所述,现代社会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 大幅提升以后,普通民众对于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 生活的渴望和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亦与日俱增;而相对封闭、守旧、僵硬的传统学校教育体系,在社会 民众对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与完善的呼 声中,呈现出的则是难以满足、无法规避的弊端。 因此,现代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再建,在当下的国情 之下不仅是应然的举措,也是必然的趋势。现代终 身教育体系首先摒弃了传统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 的教育观,同时一改“一刀切”和“填鸭式”的僵 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学 生各自不同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水平等状况,为 其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将教育的重心真正 放置于完善人格和自我实现上,以最终使人获得真 正的“人性”发展。简言之,现代教育体系是将传 统教育由阶段性的、分解化的、碎片式的模式转变 为贯穿人一生的、连续性的、综合且灵活的新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教育体系的框架中,教育目 标指向的是人的终身学习,宗旨也是建立学习型的 社会。届时,教育将不再为了迎合功利的目的,而 是指向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学习也不再成为 某个阶层的特权或某个阶段的特定活动,而是面向 社会的所有群体,将社会全体公民的个性化学习需 求纳入考量与服务的范畴,并致力于为每一个学习 者提供贯穿其一生所有阶段的终身教育。一言以蔽 之,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构建的教育体系,将具 有全面性、普遍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亦将承担起 完成未来 15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所指定的构建 现代教育体系的重任。由此,终身教育所肩负的重 大历史使命亦可见一斑。
二、具体目标与内容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与教 育的变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关联。而教育现代化就 是教育在适应现代社会的演变进程中,不断改革、 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从广义上来看,其 包含着多个维度的理解, 如教育制度体系的现代化、 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等。 而当前我国所要实现的教育现代化,已不再局限于 制度与技术的层面,其涉及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思 想、教育观念与教育意识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国 家要在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进一 步充分认识与领会终身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 值。
“十四五”规划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全面 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奔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其意义不仅非常 重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2] 。为早日实 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战略目标,终身教育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还将肩负以下任务与使命。
(一)转变观念——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首先,就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与 完善来看,其目的就是加快并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步伐,实现对每一位公民终身学习权利的保 障,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蕴在教育中的最具体 的体现。因此,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就需要率先树 立一种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和“人人皆学”的社 会风尚。和而上述价值观的基础, 则更是彰显了“教 育将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才’,而将更注重培养‘人’”,即所谓“立德树人、教育为先”。同时, 教育也不再以学校为唯
一形式,它将贯穿人生命的 始终,并保障每一位公民终身学习的权利。而要树 立以上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就需要国家制定相 应政策,并对普通公民进行日常宣传以加深其对终 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同时,还需结合我 国的育人目标,弘扬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全民 终身持续学习与发展的价值观,并使其在潜移默化 的过程中深入人心。简言之,只有在整个社会中牢固树立起全民终身学习和为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价值理念,教育强国的战略才能切实落地,公民素养的提升也才能真正地做有实效,而这也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
(二)完善制度——推进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
为了满足普通民众对终身学习日益增长的美好愿望与需求,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国家在政策制度层面加大扶持力度,即通过出台完整与健全的顶层设计给予配套支持,其中尤其需要各级政府加深由教育的“提供者”转为学习的“服务者”的转型思考。由于教育体系的构建必然涉及制度的重建, 其不仅关乎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更关乎不同教育机构与教育组织之间的有机连接与融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的体量与规模也特别巨大。因此,如何协调与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教育滞后的问题,以及目前横阻在体系构建面前的各种教育形态与教育机构之间“纵向阻断、横向割裂”的现状,亦都是必须予以克服与解决的困境。换言之,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应该在质量上趋于一致性、资源上呈现融通性、体制上实现贯通性,并且横向可以对接校内与校外、纵向可以贯通人的一生。对照此远景规划,我们就应立足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情,同时充分汲取国际终身教育理念在推进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经验,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并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有本土鲜明特征的终
身教育系统。
此外,还需要解决好终身教育推进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教育资源的拓展、整合至关重要,因此如何确立以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为本的原则,推动教育资源供给的充足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融通性,则是体系构建成败的关键。为此,完善并加强各级各类不同教育形态之间的衔接与融通,健全校内与校外协同连接的机制,才可能实现促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宏伟目标。
(三)多方合作——社会协同提供终身学习服务
构建一国之教育体系,尤其是涉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其必须得到社会多方力量的援助与支持。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 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和优质教 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尤其表 现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学前教育 质量的参差不齐、义务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高 中阶段教育普及力度的不充分、职业教育与社会人 才需求的契合度不紧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 国际竞争力、特殊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等。而要突 破以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加速实 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并做到“推进有质量的学 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育”“全面普及 高中阶段的教育”“整体提升职业领域的教育”“促 进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完善残疾儿童享有的 适合教育”,并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治理 的新格局,由此才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贯穿一生的 终身学习服务。与此同时,社会也要持续关注不同 生活背景中的公民所具有的不同终身学习需求。换 言之,在普及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终身学习 理念并推进相关政策法规之际,新教育体系在构建 过程中还需关注到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社交圈, 甚至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与学 习目标。即新教育体系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兴 趣、职业等不同条件,以零距离对接的姿态去灵活地为公民个体提供多层次、个性化、高质量的终身 教育服务。例如,为学前教育配备具有专业教育教 学能力的教师,为义务教育出台普及和质量双赢的 减负政策,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老 年教育提供门类俱全的教学活动与专门的教学场 所,并从整体的角度联合社会多方力量为实现服务 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作出贡献。
(四)集中力量——攻克制约终身教育发展的关键 难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 40 多年的推广和普及, 终身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深 化,并充分与我国本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结合 在一起,为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疑,上述进步亦给学界和社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因为它让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终身教育理论不 只是一个少数人纸上谈兵的研究项目或未来的理想状态, 也不是一个单纯从西方引入的“舶来品”, 而是一个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趋势 和结果。然而, 在继续深化终身教育理念的过程中, 我们还迫切需要转换策略,即进一步将强化外部终 身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逐渐转向对内部全 民终身学习需求的服务与满足上。对此我们仍然需 要国家与社会集中力量,去突破制约服务全民终身 学习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困惑与难题。具体而言,目前需要攻克的难点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 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与体系建设、体 制改革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对此,国家除了要在各 级各类教育中继续贯穿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 用以外,还需要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 终身教育的学术研究;并通过对终身教育核心理念 的正本清源和实践问题的攻坚克难,来进一步推进 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政策实施的力度。第二,社 会中仍有大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支持者, 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民众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 想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而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 须从观念层面出发,去逐步改变民众对传统教育体 系的“盲目服从”。简言之, 只有做到全民教育观念、 教育意识的现代化,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才具有 社会的基础。第三, 相比学校教育, 其他如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在整 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依然处于弱势,且无论是在国 家财政投入、政府扶持力度还是民众的认可程度等 方面,都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提并论,这也导致了终 身教育理念的落地遭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国家 急需通过对校外教育的大力扶持来改变这一现状; 同时,在学校与学校外教育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将 原本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逐渐转变为各 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三、难点与困境
为了更好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 系,并推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宏伟 目标,终身教育就如以上所述,必须要在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去不断攻克难题、破解困境,以取得新的突破。延续以上的分析,关注当下的困惑,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首先,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及民众基础尚不牢 固,旧的教育观念还有相当多的簇拥者。无论是当 下的家长们正在投入越来越高昂的教育成本却反而 产生日趋严重的育儿焦虑,还是孩子们从出生伊始 就已开始陷入愈发激烈的“内卷”陷阱,这些聚焦 于“教育”之上的社会问题,都是将教育作为功利 性的牟利工具而不是作为育人手段的旧思想、旧观 念作祟的结果。若是这种固有观念继续占据社会思 想的主阵地,并且教育观念仍然得不到及时更新, 那么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必然无法深化且难 以为继,终身教育由外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到内部满 足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也必然难以实现。在此状况 下,终身学习理念如何才能破除以上困境,又如何 才能推进教育的深度改革,这都是代表着新思想、 新观念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必须表明立场并作出 坚定回应的。实际上,就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而言, 其首先需要实现的就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因此,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包括教育理 念的现代化。作为世界最新发展潮流的终身学习理 念,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人 人都认可的基本理念,并使其进一步深化为持续推 动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动力, 即未来的教育或学习“必 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才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 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3] ,这将是未 来服务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所要面临的真正难题。
其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尚未达到“融通” 的程度,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发 展来看 ,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目前尽管各级 政府都在推动并致力于各类教育的均衡与协调发 展,但当下的教育生态状况仍不尽如人意。其中, 学校教育一统天下,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继续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由此导致了学校教育 中产生的弊端与问题持续扩散到了家庭与社会,并 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试教育的焦虑与教 育的功利化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即使在学校教育中, 也存在着不同阶段与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如以上所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因此,若上述不协调的态势继续持续下去,则我们所构想的那个全面、全民、多样、均衡、灵活开放的学习型社会就将难以实现。再如,当下教育体系的衔接与沟通机制也尚不成熟,各个阶段与各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还未完全、彻底地消除。以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为例,其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的贯通和协调发展,为公民构建一个无障碍的、公平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学习成果可以携带和累积的终身学习体系”[4] 为目标,但显然其构建的难度极大。由于缺乏民众的基础与立法的权威性,其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不同机构之间学习成果的积累、互认及转换依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另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何以从理念走向现实,其“一体化”与“融通性”的程度将必定成为其构建水平的重要尺度,而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们所要着力去突破的实践困境。
其三,固然终身教育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公权力的支持与推动,但完全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来扶持终身教育的发展也绝非长久之计。由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长度并横跨众多领域,它的复杂性亦决定了它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因此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达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通过调查去明晰并解决好多样化、复杂性的教育需求问题。换言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每一位个体自身的学习需求,而单纯依靠政府输出公共产品及整合公共教育资源的途径则恐怕难以达到持续支撑与覆盖全民的目的。而且,由政府行政力量强行推进,其或许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搭建起一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却可能会明显缺乏后继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因此,政府需要树立搭建“舞台”并自行担任舞台监督的信念,把主导权放归于民,即充分激发社会各类群体的主动参与意识,改变行政主导一切的发展模式。那么终身教育的发展就将焕发勃勃生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将得以顺利实现。
四、建议、举措与展望
如上所述, “十四五”期间中国教育现代化与 终身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也面临着 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未来发展而言,可以作以 下三个方面的展望:
首先,继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并在终身教 育的理念与框架下推动从幼儿到老年教育的一体 化发展。其中特别需要推进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 内容与方法上的现代化,其关键又在于更新学校 教育的培养理念、育人目标与教学方案,并将相 对封闭与局限的学校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与多元, 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为人的终身可持续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换 言之, 学校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功能, 而要进一步拓展到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并将终身学习的意识、态度、习惯 从人之初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以使之成 为每一个人生命长河中可持续发展并指引方向、 树立信念的原发动力和重要因素。此外,还应大 力扶植社会教育。例如,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继 续教育制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入学,以及加快推 进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成果认定及评价制度的改革,并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连接,以为服务全民终 身学习创造良好的教育制度环境。
其次,需要加快建设与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教育体系的保障机制,以充分满足每一位社会成员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产生的学习需求。为此需要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予以切实保障,而在国家 层面进行终身教育专门立法也势在必行,其中包括 继续出台具有创新性的、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终身教 育促进条例。除此以外,还应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 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习资源的共享开放大 平台,同时为个性化、多样化、全民性的终身学习 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保障学习资源获取渠道的 畅通。而对于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需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如将其纳入公共财政系统的保障之中,并特别为渴望继续学习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 相应的补贴与资助;建立健全校外教育的监督与管 理制度,以使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能够健康有序地 开展;加强校外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建立社区教育 工作者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专业能力培养制度、 职业晋升制度等,由此才能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服 务质量。
再次,当终身教育的发展开始由外部体制机制 的完善逐渐转向满足个体内部学习需求时,政府的 角色与职能也需要随之转变。以往那种主要依赖政 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来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路径亦 必将得到扭转。未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 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落成必定将需要社会资源的充分 调动,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充分参与;而政府则应 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即在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引 导终身教育向着正确前进方向发展的同时,还需要 积极调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唯有 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服务并满足每一位终身学习者的 个体学习需求。换言之,政府应从终身教育的主要 提供者转变为终身学习的积极服务者。但这绝不意 味着政府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减轻,反而需要政府进 一步加强终身教育制度的健全、社会资源的调动与 配置、法制建设的强化与推进等。其理由亦非常明 确,即唯有做强了终身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 愿景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语
人到半山路更陡, 船到中流浪更急。“十四五” 期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将进入一个攻坚克难 的新阶段,面临的也将是更为复杂、更为深化的现 实问题。对此,我们有信心也有毅力通过对终身教 育本质及核心问题的持续探讨,切实确立为民服务 的方针,同时树立立德为先的理念;并通过破解制 度改革的难题,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完善、理念 原则的落实,继而为早日实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目标而奋斗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 国务院 .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EB/ OL]. [2019-02-23]. http://www.gov.cn/ 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 作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EB/ OL]. [2021-03-13].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Hutchins. R. The Learning Society[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8: 135.
[4] 教育部 . 落实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动国家资历框架
建 设 [EB/OL]. [2018-04-19]. http://www.moe.
gov. 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76/
201804/t20180419_333588.html.
The Mission and Goal of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WU Zunmin FA Hongping ZHOU YangJiayuan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35 and the Outline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025)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ong-Range Objectives Through the Year 2035 have been formally adopted and announced recently as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xt 15 yea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of lifelong learning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To promote China’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build a high-quality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lifelong education must undertake the new historical mission and should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o achieve the above goals we must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improve the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and encourag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ocial subjects.
Key words: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